老中医急性黄疸型肝炎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
黄疸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范畴。黄疸一证,古有五疸、三十六黄之名。分类过杂,论治反难,不便临床诊治。后世医家概分阴黄、阳黄,比较实用。本病具有传染性,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病。
引起黄疸之因虽多,但总因是内外相引、湿热相搏、由气入血所致。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
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周身乏力、小便深黄如浓茶。黄疸先从巩膜发黄开始,渐而周身皮肤发黄。如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黄如酱油并见高热烦躁、神昏、发病急骤、病变迅速多为急黄。本病大多起病较急,且急黄尤为危候。
大青茵陈汤
【组成】大青叶20g,茵陈30g,板蓝根、龙胆草各12g,车前子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服150ml,日服2次,儿童酌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疸。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或急黄。
茵陈茯苓汤
【组成】茵陈40g,山楂、茯苓各30g,泽泻、白术、砂仁、陈皮各10g,鸡内金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除湿,健脾消食,退黄。
【主治】黄疸型肝炎。
木贼汤
【组成】木贼、板蓝根各30g,茵陈15g(如用鲜品均倍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浓缩至100ml。成人每日服2次,每次服50ml。小儿5岁以下,每次服20ml,6一10岁每次服30ml,11一16岁每次服40ml。均为每日2次口服。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附记】屡用效佳。患者在接受本方药治疗中,不宜用葡萄糖及其他保肝药物。按肝炎护理常规,给予普通饮食。
满天星汤
【组成】满天星、凤尾草、秦艽、海金沙、木贼、车前草各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除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附记】屡用效佳,有效率达100%。
紫金牛汤
【组成】紫金牛60g,地柏枝、白马骨(均为鲜品)各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除湿,退黄。
【主治】黄疸型肝炎。
【附记】临床屡用,治愈者甚多,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服药期间忌食酒、肉、面及冷食。
柴胡茵陈汤
【组成】茵陈20g,柴胡6g,白芍15g,枳实10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柔肝解郁,清热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附记】①加减法:热重于湿者加满天星20g;湿重于热者加滑石20g;胸胁痛甚者加延胡索15g,川楝子20g;病久体弱、阴虚脉数者,合用一贯煎。②屡用效佳,有效率达100%,治愈率为87.5%。
郁金丸
【组成】郁金75g,茵陈、甘草各1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g。1岁以内每日服1丸,2岁2丸,3岁3丸,4一5岁4丸,6一9岁6丸,10一12岁9丸,分2或3次服。
【功效】清热除湿,理气退黄。
【主治】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
【附记】屡用效佳,均于1周内黄疸消失,1个月告愈。
马兰茵陈汤
【组成】马兰、车前草各1000g,茵陈500g(均为鲜品,干品减半)。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煮沸后用文火煎2小时,过滤浓缩至1000ml,装瓶煮沸消毒备用。每次用量:2一5岁15ml,6―10岁20m1,11一14岁30ml。日服3次。服至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脾回缩为止。
【功效】清热除湿,利胆退黄。
【主治】儿童急性黄疸型肝炎。
【附记】屡用效佳,疗效确实。一般用药3~5天见效,1个月左右痊愈。
龙胆草汤
【组成】龙胆草、茵陈各30g,蛇胆(冲)1个。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猪胆丸
【组成】猪胆汁1000ml,蜂蜜250ml,炒面粉适量。
【用法】上3味共调匀制丸如梧桐子大,备用。每次服9g,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清热,解毒,退黄。
【主治】阳黄。
【附记】或取熊胆(代)适量,每次服0.5g,日服2次,以开水冲服,效果亦佳。茵陈术姜汤【组成】茵陈30g,白术、干姜各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温中健脾,清热利胆。
【主治】阴黄。
【附记】或取茯苓、地骨皮、生姜各9g。水煎服,每日1剂。用之临床,效果亦佳。
茵陈茅根汤
【组成】茵陈、白茅根、蒲公英各30g,栀子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或2剂,日服3~6次。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利湿退黄。
【主治】暴发型肝炎(急黄)。
【附记】笔者家传秘方。临床反复验证,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湿热俱重者,可加车前草30g,赤芍20g。
虎杖茵陈汤
【组成】茵陈20g,虎杖、溪黄草各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除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附记】笔者经验方。多年使用,效果甚佳。如方中溪黄草缺,可用地耳草代之。
上一篇:肝癌患者如何预防甲胎蛋白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