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一例

作者:guanli时间:25-09-10阅读数:9人阅读

这是刚开诊所时所治疗的一个病例,今天看书时又想起来。所以写出来。

张XX,男,65岁。形体消瘦,声低言微,鼻头青黑,说话之时也顺口流清涎水。舌苔淡白,边有齿痕。舌上布满水津,脉沉弱无力。自云其症状恶心,胃痛,不时流口水,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把地面吐湿了一大片。

吴茱萸30克(另包,开水洗三次),红参15克,大枣12枚, 制附子15克,砂仁10克,生姜5小片。

因为那时候经验不足,所以只开一剂。效果出乎我的意料。病已大轻,恶心已止。口流清涎水也轻大半。胃开能梢食,继续治疗而愈。

大家都知道是吴茱萸汤加减的。加附子的用途大家都知道,我加砂仁的用意是其:1帮助温阳散寒。止呕化湿;2前人有其可引精气归元之说。说明其虽辛温也有收涩之妙用。用于此方:就是双调脾胃。生姜,吴茱萸,辛温入脾,盖脾主运化。砂仁,借其收敛之能助胃收纳。此从生理而用药。且经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所以用生姜,吴茱萸传化物,用砂仁藏精气。也可以认为生姜,吴茱萸助脾运化,也可助传化物。砂仁既能助胃收纳,又可助胃藏精气。此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许有人会问;不是有参枣吗?何必有用砂仁??善所问也。举例来说。参枣是甘守津还,是被动的。而砂仁呢?是引精气归元[自然包括津液了],是主动的。一个守字,一个引字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了。这时候。当然是要加上主动的才有更好的效果。

个人的思路。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