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咳嗽,你怎么不给我用止咳药(宋秀明)
某日,坐于诊室,刚执方而去的病人突然推门而入。“大夫,我咳嗽,你的方子里怎么没有止咳的药?”语气之中责备之意溢之于外。呵呵,又遇到一位略懂方药的高人。
此时,病人不多,故请其落座,详而释之:“汝咳已久,咳而无痰,口干多饮,脉象细滑而弦,舌红而苔薄黄。中医认为乃是肺胃阴虚,肝火犯肺而咳。故方中从沙参、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肺胃之阴;桑白皮、地骨皮、潼蒺藜、白蒺藜清肝火;乌梅、白芍养肝阴。如此,阴虚得养,肝火可平,不治咳而咳可止。见咳止咳,乃西医的对症用药之法。见咳不治咳乃中医的治本之术。中西医的不同即在于此。”患者起身谢之而去。
中西医是在各自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两种理论体系的医学,它们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截然不同。以西医的思路开中药,那不是开药方了,而是开药铺,已失中医之精髓。
另附一案求正于下:许妪,阵咳数月,痰黄粘成块状,晨间烦热,失眠,便秘,舌红苔薄似无,脉沉细而滑。CT:肺间质性炎症。
处方:熟地、炙甘草、莲子、山药、火麻仁、肉苁蓉、怀牛膝、酸枣仁、山茱萸、玄参、知母、炮姜、炒白芍、五味子。7剂后,咳减七成,痰量减少,晨无烦热。舌红苔薄白,脉细滑,原方加减继服。
此案,中医认为乃肾阴不足,虚火上灼于肺,致肺津成痰而咳。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酌加养脾清虚热之药,肾阴得养,虚火得平,不治咳而咳止。中医者,当明五脏之气化,病机之虚实,病位之浅深,药物之性味,如此方成明医。
下一篇:中医推拿师证怎样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