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资产管理师证怎么考报考条件、时间具体介绍

作者:admin时间:25-05-10阅读数:7人阅读
全国碳资产管理师证怎么考报考条件、时间具体介绍

  碳排放核查员应掌握核查工作的要点,包括文件评审要点和现场核查要点。以现场核查要点为例说明,包括但不限于:

  ——日常数据监测发现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相关信息存在异常的情况;

  ——活动数据、排放因子、排放量、生产数据等不完整、不合理或不符合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的情况;

  ——重点排放单位是否有效地实施了内部数据质量控制措施的情况;

  ——数据质量控制计划中报告主体基本情况、核算边界和主要排放设施、数据的确定方式、数据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相关规定等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确认数据质量控制计划修订的原因,比如排放设施发生变化、 使用新燃料或物料、采用新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等情况。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现场核查要点。此外,碳排放核查员还应掌握各行业碳排放的基本知识。

  碳排放管理师是指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咨询等工作技术人员。

  碳排放监测员需熟悉一个或若干个行业生产运行的基本知识、排放特点,掌握被监测的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装置分布、规模与场所、工艺流程或运营流程、设施台账、监测设备和计量器具台账,控制好监测数据质量,执行或制定监测数据质量保证方案等。碳排放监测员应掌握监测工作的各个要点。例如:制定的监测计划内容完整,能覆盖核算指南的要求;监测边界清晰且无遗漏,符合核算指南的要求;使用、维护相关监测仪器仪表设备,提高测量数据准确度和可信度;准确的说明主要燃料品种排放因子和生产活动数据监测方式、监测频率和数据来源;通晓监测计划的制定、修订、审批以及执行等程序;制定完整且具有可行性的监测计划,规范的实施监测计划,做好数据文件的归档管理等。

  主要职能建立核算工作组,确定核算边界,确认排放源、气体种类、识别流入流出边界的碳源流及其类别、收集和获取活动水平数据、选择和获取排放因子数据、计算排放量、编制核算报告、报送核算数据和资料,包括核查安排、建立核查技术工作组、文件评审、建立现场核查组、实施现场核查、出具《核查结论》、告知核查结果、保存核查记录等。

  碳排放监测员应按照关于碳排放监测工作的要求,制定碳排放监测计划,建立监测体系,开展监测活动,编制和报送监测报告,配合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等工作。

  碳排放管理师培养人群

  碳排放管理师职业化培训和考评针对人群广泛,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等应(往)届毕业生;从事能源、环境、循环经济教科研单位的相关领域技术、工程人员、节能相关领域人员和有志于从事碳排放管理的各类人员等。

  碳排放核查员应按照根据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以及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对排放单位报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核实、。碳排放核查员需熟悉核查程序,包括核查安排、建立核查技术工作组、文件评审、建立现场核查组、实施现场核查、出具《核查结论》、告知核查结果、保存核查记录等,了解上述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监测企事业单位碳排放现状;统计核算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数据;核查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情况;购买、出售、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权;提供企事业单位碳排放咨询服务。

  碳排放核算员需熟悉核算程序,包括建立核算工作组、确定核算边界、确认排放源和气体种类、识别流入流出边界的碳源流及其类别、收集和获取活动水平数据、选择和获取排放因子数据、计算排放量、编制核算报告、报送核算数据和资料等。碳排放核算员应掌握核算工作的各个要点。工作要点较多,以获取活动水平数据、选择排放因子这二个工作内容为例说明。

  职业前景:碳排放管理师工作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了碳资产管理、碳达峰与碳中和规划编制,碳标签、碳足迹和低碳产品认证,也包括提供外部的碳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等相关服务。由于综合实力和职业前景持续向好,甚至有业内人士把碳排放管理称为继房地产、IT行业后的第三波经济增长点。低碳行业在未来10-15年内都会处在上升期阶段,随着碳排放管理技术人才培育力度的加大,迎来一波爆发期。在碳排放管理制度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的同时,新兴职业“碳排放管理师”将持续得到行业认可和重视。

  我们要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就业前景:现阶段碳排放管理师主要服务对象是电力、水泥、钢铁、造纸、化工、石化、有色金属、航空等八大控制排放行业。全国范围的数量大约是8000多家,碳排放管理人才缺口巨大,碳排放管理师将迎来供不应求的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