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峰阴虚发热医案一则

作者:admin时间:25-06-05阅读数:10人阅读

张xx,男,24岁,初诊:1963年6月。

63年1月,偶感冒,高热数日不退。在吉市某医院住院治疗,高热仍不退。三月份来长春医大三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何杰金氏病”。经多方治疗三个月,高热仍不缓解,午后尤甚,达39℃~40℃,面色萎黄晦暗,二目无光,骨瘦如柴,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腹胀食少,舌绛而干无苔,脉细数而疾。家父考其病因,系由感冒引起高热,未能治愈,致使邪气郁结不散,郁久化热,热邪劫灼营血,耗伤津液。其脉细主血少,疾主内热,阳盛则发热,热久耗精,则血液无所以生,于是形成阴虚发热之候。

治宜:滋阴清热、养血生津。

处方:龟板25克鳖甲15克当归3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 寸冬15克 元参16克青蒿10克秦艽15克地骨皮15克银柴胡10克 水煎服。

二诊:连服5剂,其脉细数,午后发热稍减,不适感稍轻,又服5剂,午后发热大减,体温在37.5℃左右。

三诊:病情仍有反复,再诊其脉,细数无力。家父认为,此时的发热是由于阴虚于内,而阳无所依,致使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应施以引火归源之法,使其浮越之阳气返归于内,以恢复阴阳协调之生理作用。依主方加附子20克肉桂5克炮姜5克 以奏引火归源之效,佐以龟板、生地、知母、当归等滋阴养血以复阴阳协调之常。

四诊:服3剂,体温基本降至正常范围。但觉口千舌燥,减附子、肉桂、炮姜。依主方继服10剂。

五诊:体温正常,体力逐渐恢复。随访五年仍未复发,文革期间中断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