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洲调疏气血治疗脊柱裂一例

作者:admin时间:25-08-24阅读数:13人阅读

徐某,女,30岁。

初诊∶1976年2月15日。

主诉及病史∶两下肢麻木发凉已多年,近又加剧,腰臀部酸麻沉重,走路跛行,软弱无力。诊查∶北京医院X线拍片∶第一骶椎与第五腰椎板凹陷缺损。外皮突起,上生粗毛。诊断为"隐性脊柱裂"。舌胖嫩,舌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肝肾不足,精气不充,瘀阻血行。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畅络。

处方∶熟地黄12g山萸肉10g麦冬10g菖蒲10g五味子10g远志6g桂枝10g肉苁蓉18g附子6g巴戟天12g生苡米24g补骨脂12g石斛12g木瓜12g牛膝12g鸡血藤24g赤芍15g红花10g

加味金刚丸50丸,每次2丸,日服2次。

守方服药一个月。行路稍觉轻健,臀部发麻下窜,腰部微痛,下肢凉麻减轻。原方加制马钱子2g。续服药三个月。

服上方药后诸症皆除,复经北京某医院拍X线片,椎板缺陷处模糊不清,椎裂面积明显缩小。

上方药配丸以善后。

【按语】脊柱裂为脊柱的先天性缺损,以腰骶部为最多见。本病从症状体征及病机变化方面来看,类似中医学的痿证或儿科之五软病。诊断主要靠X线拍片。第一骶椎与第五腰椎的椎板陷缺为诊断根据。对本病,近代医学尚无特殊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学根据病因,首以补益肝肾、调养气血为基本大法,又须补后天以益先天。"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因此活血化瘀、调疏气,血兼而用之,乃治之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