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都有什么证

小儿推拿的证型及其治疗应用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儿推拿的证型分类及其治疗应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通过手法操作,刺激人体穴位,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小儿推拿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因此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对小儿推拿的证型进行分类介绍,并探讨其在不同证型中的应用。
小儿推拿的证型分类
根据中医理论,小儿推拿的证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涩等,治疗时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手法有揉、捏、拿、推、挤等。
2、脾胃虚弱型
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色萎黄等,治疗时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手法有摩、擦、按、揉等。
3、阴虚火旺型
表现为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寐不安等,治疗时应以滋阴降火为主,常用手法有抹、拍、捏、摇等。
4、阳虚寒盛型
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疲倦等,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为主,常用手法有搓、揉、捏、按等。
5、湿热内蕴型
表现为发热不退、口渴尿黄、大便黏滞等,治疗时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手法有刮、熨、拔等。
6、风邪侵袭型
表现为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治疗时应以驱风解表为主,常用手法有拍、打、推、拉等。
7、惊恐伤神型
表现为惊恐不安、睡眠不佳等,治疗时应以安神定惊为主,常用手法有轻抚、按压等。
小儿推拿的应用实例
1、气滞血瘀型
患儿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涩,治疗时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手法,如揉肝经、胃经、脾经等穴位,拿肩井穴、合谷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面色逐渐恢复正常,舌质也变红润,脉象也变得有力。
2、脾胃虚弱型
患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色萎黄,治疗时采用健脾益气的手法,如摩腹、擦脾俞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食欲逐渐增加,消化功能也得到改善,面色也变得红润。
3、阴虚火旺型
患儿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寐不安,治疗时采用滋阴降火的手法,如抹肺俞穴、按摩太溪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口干咽燥症状减轻,五心烦热也有所缓解,夜寐状况也得到改善。
4、阳虚寒盛型
患儿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疲倦,治疗时采用温阳散寒的手法,如搓肾俞穴、按摩命门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畏寒症状减轻,面色也变得红润,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
5、湿热内蕴型
患儿发热不退,口渴尿黄,大便黏滞,治疗时采用清热利湿的手法,如刮痧大椎穴、熨小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发热症状得到缓解,口渴尿黄也有所改善,大便黏滞状况也得到改善。
6、风邪侵袭型
患儿头痛身痛,鼻塞流涕,治疗时采用驱风解表的手法,如拍打膀胱经、按摩太阳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头痛身痛症状减轻,鼻塞流涕也有所缓解。
7、惊恐伤神型
患儿惊恐不安,睡眠不佳,治疗时采用安神定惊的手法,如轻抚头部、按压心俞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惊恐不安症状减轻,睡眠状况也得到改善。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对小儿推拿的证型分类及其应用实例的介绍,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更好地运用小儿推拿为小儿患者服务。